全人概念探討臺灣低視能門診專業合作(2016年第二篇)

視光專業人員應將檢查流程標準化並提升低視能患者生活品質與學習效率

台灣視多重障礙學生屈光矯正之現況及成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78 位學生當中有25位(32.0%)學生在本研究中進行屈光矯正,然而25學生當中僅有7位原本已有屈光矯正的處方。 在未進行屈光矯正的學生當中,大部分是因為學生全盲或是無視覺反應, 或是對屈光矯正鏡片無正向反應,少數是因為疑似視覺皮質問題、有自傷行為無法配戴眼鏡、或是檢查時因情緒問題無法測得。屈光矯正對視多障學生的視力或視覺反應有顯著的提昇, 若能在早期提供視障或視多障學生屈光矯正介入,相信學生可以因為視力的提昇或視覺的改善,對其整體的發展與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提出三點討論與建議: 

一、追蹤、觀察與修正處方的必要性。

二、未散瞳檢查的考量。

(已有許多國內外的文獻(Cheng, sun, et al.,2012;Yeotikar, Bakaraju, Reddy, &Prasad, 2007) 指出未散瞳之自動驗光儀屈光檢查可配合霧視檢影檢(fogged retinoscopy)與遠距離視標檢影檢查(retinoscopy with a distance fixation target)進行,其誤差約 在5%左右。)

三、建立屈光矯正的標準檢查流程。

本研究數據足以說明台灣視多障學生在接受屈光矯正比例偏低,研究人員在20129月份於另一所特殊學校替視障學生進行屈光矯正時,也得到相同的結果。 (鄭靜瑩、張順展、陳經中、許淑貞、詹益智、謝錫寶、賴弘毅、許明木,2013)偏光鏡與濾鏡片對視多障學生在視力值與不舒適反應上是有幫助的,除了呼籲早期學者提及偏光與濾鏡片可以抵銷眩光或是提昇對比敏感度的功能外,同時對視力值或是功能性視覺亦有等值的改善 (Rosenblum et al.,2000)。

從此結論可發現視覺屈光矯正在臨床實務中的顯著提升患者能力,但也發現經由正確屈光矯正患者極為少數,其原因為二:


一、臨床實務中,醫療院所執行屈光矯正者為非眼科視光專業背景之護理人員,或非眼科醫師親自驗光配鏡。

二、內政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2013)ICF新制中,臨床操作屈光矯正者為甲、丁、戊類人員,而非眼科醫師或視光專業員。


筆者提出建議因近日專業驗光人員法案 ( 驗光人員法已於民國1041218 ) 三讀通過,可保障基本驗光專業能力,再外加戊類人員視障類輔具評估之雙證照醫療人員者,應與眼科醫師共同分擔評估低視能患者輔具之責任,並確保低視能患者屈光矯正之正確性,並且可減少醫療資源重複浪費之現況。視障或視多障學生在使用各種輔具前,執行屈光矯正步驟是非常重要的,而屈光檢查只是視光檢查中的一小部分應將視覺功能中:

 (一)調節系統:

                    1.生理性調節(tonic) 

                    2.反射性調節(reflex) 

                    3.聚散性調節(vergence) 

                    4.心因性調節(proximal)(Benjamin2006)

(二)立體視覺(stereopsis)(Grosvenor2007) 

(三)動眼能力(Scheiman & Wick2008)

(四)色覺功能

(五)斜弱視檢查

(六)屈光檢查:近視、遠視、散光...等等

統一建立檢查流程並標準化,依Clinical Procedures for Ocular Examination 2015 一書所提整理,驗光師檢查流程(如圖1)可提供現階段臨床工作者、視光人員以及眼科醫師參考。 



年初時,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一位眼科張醫師聊天過程中,請益她相關眼科醫師在校培訓及進入醫療院所 後對於屈光專業的養成,張醫師表示: 大五時有上大堂課,大多是基本眼科學,而進入醫療院所後的Clerk有跟門診,接觸一般疾病、開刀房觀摩一般手術,Intern是自選科目,值班見習處理眼科住院問題並且繼續跟門診, PGY性質類同Intern,而視光部分,住院醫師時期可以靠書本或學長姐教導, 但主治醫師(VS)後大多從病人遇到問題自行查資料精進。視光與眼科可以搭配,不過也不用到左右手,畢竟有蠻大的部分是沒有相關。

105122日與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張醫師聊天請益,對於低視力患者醫療層面,眼科醫師、視光人員, 在學習過程、實務專業分工以及未來如何專業溝通與橋樑的建構,你有什麼看法與建議?

張醫師表示:眼科醫師,可以處在宏觀角度,綜合評估個案,並根據病患需求轉介至各專門領 域,畢竟這是專業分工的環境,國內低視能實在是低度開發的處女地,大家都還在學習,視光人員我覺得很重要,可以是醫師的左右手,有很多患者最後就是屈光的問題,就需要視光師的專業介入,無論是驗光、量測視 力、配鏡片與調框都需要視光師,但現況就是交流不足,所以謝靜茹醫師的團隊在國內還蠻先驅的,操作模式還需要多揣摩,目前眼專的訓練是有包含屈光的領域,詳見美國眼專訓練用書 BCSC,但是鏡框的部分眼科醫師的訓練就較少了,每年九月到十一 月眼科醫學會會辦理綜合講習,會提到一些鏡片與鏡框的基本知識,但是很初淺,也許大家都會了,至少我承認我所學不夠。

105121日與花蓮門諾許醫師透過通訊軟體聊天請益相同問題,許醫師表示:視光師或驗光師在世界各國並沒有向醫師的運作制度,但專業證照的考試應該要把關,不只在學科考試上要跟眼科疾病有所關連,甚至要有術科考試,就像醫師的OSCE的臨床情境模擬及基本技能的考試低視力本來就跟眼睛疾病有關,眼科醫師在這個問題上本來就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由此聊天請益過程中,眼科醫師屈光專業是臨床工作中累積經驗而成,有經驗豐富的眼科醫師在屈光矯正中名列權威,也有視光專業人員經過臨床經驗累積成為屈光矯正專家,相反之,這兩個專業技術人員也有對於屈光矯正相對陌生的初學者,深入了解醫學院學生課程安排後發現,生物學、 有機化學、行為科學、大體解剖、組織學、影像解剖學、胚胎學、公共衛生學、病理學、病態生理學、微生物 學、免疫學、醫學生物資訊...等等,而視光學並無排入醫學院必修課程中, 再繼續深入查詢也並無發現任何有關視光專業認證證照可供眼科醫師考取,確保眼科醫師對視光專業領域之能力。

臺灣現階段視光領域最高專業證照為驗光人員法(20151218日三讀通過)或戊類輔具評估人員(視覺功能輔具評估人員應服務滿三年且完成二十名視覺障礙者輔具評估服務並符合資格之一

1.國內外大專校院視光學系畢業。

2.曾任職於視覺障礙者服務單位,實際從事定向行動訓練、視障生活重建訓練或是障資訊輔具訓練等服務。

3.曾任職於政府主辦、政府設置或 委託辦理或補助辦理之特殊教育或職務再設計之服務單位,實際從事視障者輔具相關評估,適配等服務。 

換言之,國內現階段對於視光領域專長者

1.國外驗光師學成歸國。

2.國外視光學、碩士學位。

3.國內視光學系畢業及戊類輔具評估人員。

4.國內視光學系畢業者。

因此,視光專業人員應建立制度及檢查流程,使低視能患者提昇檢查完整性與生活品質並且建議未來執行屈光矯正者必頇考取驗光師證照,包含眼科醫師也應考取此證照確保國人眼睛健康及醫療品質。 


參、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Ara n, A., Shalev, R. S., Bíran, G., & Gross-Tsur, V. (2007). Parenting style impacts on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 l palsy. Journ alofPediatrics,151(1),56-60.

Cheng, H. M., Sun, H. Y.,Lin,P.C . , Chang, H. H., Peng, M. L., Chen,S.T., ...Cheng,C.Y.(20'12).Cha racterizing vision deficits in children of a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5) ,531-537. Carl, M., & Joseph, W. (1999). Vision screening for children. Managed

Healthcare, 9(7), 127-275. Corn, A. L. & Koenig, A. J. (1996),

Perspectives on low vision. In A. Corn & A. J. Koenig (Eds.),Foundation of low vision: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Giorgi, R. G., Woods, R. L. & Peli, E.(2009). Clinical and lab oratory evaluation of peripheral prism glasses for hemianopia.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86(5), 492-502.

Massof, R. W.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In R. W. Massof & L. Lioff.(Eds.), Issue in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Servicedelivery,pol icy, and funding. (pp. 1-10). New York: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Seligmann, J. (1990). Making the most of sight. Newsweek, 115(16),92-93. Jane, M. (20'0'5). Low vision assessment.Boston, MA: Butterworth Heinemann.

Jackson, A. J., & Wolffsohn, J. S. (2007).Low vision manual. Butterworth Heinemann.

Kochhar, C. A., West, L. L., & Taymans, J. M. (2000). Successful inclusion. New Jersey: UpperSaddle River.

Kirhner, C. (1998). Third-party financing of low vision services. In C. Kirner (Ed.), Data on blindness & visual impairment in the U.S.: A resource manu al on social d e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 education ,employment, income, an d service delivery. (pp. 295-303). New York: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Peli, E. (2000). Field ex pa nsion for homonymous hemianopia by optically i n d u c e d p e r i p h e r a l exotropia .American Academy of Optometry, 77(9), 453-464.

Rosenblum, Y. Z., Zak, P. P., Ostrovsky , M.A., Smolyaninova, 1. L., Bora, E. V.,Dyadina, N. N., &Aliyev, A. G. D.(2000). Spectral filters in low-vision correction.Ophthalmology Physiology Optics, 20, 335-34 1.

Woods, R. L., Peli, E., Giorgi, R. G.,St ringer, D. W., Goldst ei n, R. B.,Berson, E. L., Easton, R. D., & Bond,T. (2004). Extended wearing trials of two spectacle-based prism devices for visual field restriction. Optometry & Vision Science, 81(12), 280.

Yeotikar, N. S, Bakaraju , R. C., Reddy, P.S., & Prasad, K. (2007). Cyc1oplegic refraction and non-cyc1oplegic refraction using contralateral fogging: A comparative study. Journal of Modern Optics, 54(9), 1317-1324.

Zimmerman, G. J. (1996). Optics and low vision devices. In A. L. Corn & A.J. Koenig. (Eds.), Foun dations of low vision: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pp. 115-142).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中文部分:

王華沛(1997)。論特殊教育科技之立法。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主編),特殊教育法的落實與展望 (185-197),臺北市。

王曉嵐、吳亭芳、陳明聰(2003)。輔助 性科技於教室情境中的應用。特 殊教育季刊,89,9-16

杞昭安(2003):視覺障礙者之教育。載 於王文科主編(2003):特殊教育導 論(3)(393-493 )。台北:心理。視障教育半年刊 第一卷第一期 2016(1), 70-79 

林淑玟(2008)。跨專業輔助科技整合服 務團隊之運作。台南:國立台南大 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教叢書第52 輯。

陳明聰(2000)。融合式教育安置下課程 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6,17-23

陳明聰、吳亭芳(2005)。談以學生學習 為中心的輔助科技服務。雲嘉特 教,1,41-53

鄭靜瑩、蘇國禎、孫涵瑛、曾廣文、 張集武(2009):專業合作在低視力 學生光學閱讀輔具配置及其閱讀 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 報,21,49-74

鄭靜瑩(2010):輔助科技設備對低視力 病患生活品質與獨立行動能力的 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 報,22,43-64

鄭靜瑩(2011):以全人的觀點談臺灣 低視能服務模式建構與整合之必 要性。特殊教育季刊第120期,第 1-1044頁。

劉珍華、鄭靜瑩、賀夏梅(2012):影 響重度視覺障礙者使用輔助科技 之因素-以博碩課業使用之輔助 科技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26期,21~44

鄭靜瑩、張順展、陳經中、許淑貞、 詹益智、謝錫寶、賴弘毅、許明 木。臺灣視多重障礙學生屈光矯 正之現況及成效分析。特殊教育 與復健學報,29期,1~22

劉珍華、黃國晏、鄭靜瑩(2013)博 碩課業之重度視障者使用輔助科 技之經驗。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 學報。6期,45~65頁。 



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 官方網站:

https://www.taebvi.org.tw/category/publication

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 臉書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taebvi&set=a.100436172967803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