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弱視?視覺功能跟弱視有關嗎?(第一篇)

你確定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一樣的嗎?


最新科技電視投影技術、電影拍攝手法或是VR電玩設備,

都是運用雙眼視覺的概念,將影像投射至視網膜,

經由視覺途徑傳遞至大腦。


但你真的看得到3D電影嗎?

更仔細的說,你看到的3D電影特效跟我看到的是一樣的嗎?


作者:曾開遠 驗光師 /陳韵臻 醫師








雙眼視覺


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於我們頭部正前方,也是因為這雙美麗的眼睛,

讓我們獲得了其他物種沒有的能力,稱之為雙眼視覺


電視投影技術、電影拍攝手法或是VR電玩設備,是運用雙眼視覺的概念,

將不同角度擷取的影像,投射至視網膜上轉換成電位輸入訊號,再經由視覺途徑傳遞至整個大腦解像。

大腦將不同部位的訊息進行視覺的分析、加工、處理,並透過中腦與其他感覺系統整合協調後,

讓我們更能感受到視聽影音的震撼。


若雙眼視覺在發育中受到阻礙,就會產生弱視的可能性。



什麼是弱視?


弱視其實是大腦的視覺障礙,早期認為弱視是單眼的疾病,而現在認為弱視其實是雙眼的問題 (1),

透過靈長類的長期研究中發現,弱視是一種“感覺”發育障礙

主要是因為雙眼視覺功能異常,而直接影響到初級視覺皮質的視覺通道與結構 (2)。


弱視的病人大多數不會發現異常,因為大腦會選擇抑制掉模糊的影像,只選擇使用好的眼睛,

所以常常會錯失幼年時期的治療時期。該怎麼提早發現異常呢?


💖(詳見陳韵臻醫師部落格:你家小朋友會常常心不在焉嗎?小心弱視找上門!)💖


眼科檢查中定義的弱視為:

單眼或雙眼的視力,在無其他器質性異常的狀況下,無論使用任何矯正方式,都無法矯正到同年齡小朋友的水準

一般來說從視力值觀察:

三歲的小孩約0.5至0.6

四歲的小孩約0.6至0.7

五歲的小孩約0.7至0.8

六歲的小孩約0.8至0.9

六歲以上1.0為標準。


視光領域中定義的弱視為:

單眼或雙眼的視力,在無其他器質性異常的狀況下,無論使用任何矯正方式,都無法矯正到同年齡小朋友的水準

一般來說從視力值觀察:

出生後一個月以下的小朋友0.025至0.1

出生後兩個月後0.13

出生後四個月後0.33

出生後六個月後可到達1.0(9,10)。


為何眼科與視光的視力值定義會有差異呢?最主要的因素是檢測工具的差異。

在嬰幼兒視力檢查時,因為小朋友上下、左右、前後的概念尚未學習完成的情況下,

視光的檢查中會依照年齡的不同,使用相對應年紀認知的工具,例如:

1.Large Kindergarten Vision Test Chart

2.HOTV Test、OKN

3.Symbol Chart

4.Grating Paddles

5.Broken Wheel Test...等,

所以在改變視標難易度、線條粗細、距離遠近時,

就可以於更年輕的時期,發現小朋友是否需要介入弱視訓練或治療。


臨床中在小朋友被定義為輕度弱視前,更需要被要注意到的症狀是:

1.眼動能力及注視的準確性差

2.調節能力不好

3.周邊視覺功能下降

4.空間知覺需提升

5.單眼抑制或部分視野抑制

6.偏心注視7.

立體感下降...等 (7,8)。

如果發現這些症狀時,要特別注意小朋友可能即將發生弱視的問題。



視覺功能跟弱視有關?


人能感覺到這個世界,是透過前庭覺、本體覺、觸覺三大基礎感覺系統,而視覺與前庭覺有著強烈的關係,

因此有研究提出,眼-前庭系統異常會影響到眼睛動眼的系統,並且影響視覺訊號的輸入,

也發現某些弱視的族群中會有暈眩的困擾 (4,5,6)。


在神經可塑性的理論支持下,成人弱視的族群中,也證實可透過視覺訓練能有效的成功排除弱視問題,

因此,也間接證明在黃金治療時期以後,若有強烈的需求及積極的訓練,是能重塑神經連結的 (3)。


在眼科及驗光所的檢查中,目前最常見的是以視力值為診斷的數據之一,

但其實在弱視的族群中,更深層的問題是視覺功能及視覺-運動功能的影響,

需透過美式二十一項、視知覺及視動能力評估,找到問題的根本來解決,

所以需要快速的排除弱視的問題。


相關文

你家小朋友會常常心不在焉嗎?小心弱視找上門!


參考資料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123726/ Neuroimaging of amblyopia and binocular vision: a review

2.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52/26217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mblyopia using macaque monkey models

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113/ Neural plasticity in adults with amblyopia.

4.Evaluation of vestibular and visual oculomotor functio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7816451/

5.Schor, C. M. and C. Westall (1984). "Visual and vestibular sources of fixation instability in amblyopia."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5(6): 729-738

6.Westall, C. A. and C. M. Schor (1985). "Adaptation of the vestibulo-ocular reflex in amblyopia."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6(12): 1724-1730.

7.Flax N. Some thoughts o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mblyopia. Am J Optom Physiol Opt. 1983;60(6):450-3.

8.Garzia RP. Efficacy of vision therapy in amblyopia: a literature review. Am J Optom Physiol Optics. 1987;64(6):399-404.

9.Courage, M. L.; Adams, R. J. (1990). "Visual acuity assessment from birth to three years using the acuity card procedure: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amples".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67 (9): 713–718.

10.Sokol, S. (1978). "Measurement of infant visual acuity from pattern reversal evoked potentials". Vision Research. 18 (1): 33–39.

留言